一、市场格局:双雄争霸,新玩家入局
当前外卖市场呈现“双寡头+新玩家”的竞争格局。美团与饿了么合计占据92%的市场份额,形成稳固的第一梯队。京东外卖作为2025年入局的新玩家,凭借“全年免佣金”政策强势切入市场,引发行业震动——其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,直接导致美团股价下跌5.44%,而京东股价逆势上涨0.88%。淘宝闪购则通过500亿元补贴计划快速崛起,日订单量从5月底的4000万单飙升至7月初的8000万单,其中非餐饮订单占比超16%。
二、补贴大战:消费者“薅羊毛”,商家“赔本赚吆喝”
补贴力度空前
7月5日,美团与淘宝闪购同步发放大额优惠券,包括“满25减21”“满16减16”等,京东外卖则推出1000万张专享券。部分茶饮品牌单杯价格低至3.9元,叠加免配送费后实现“零元购”。消费者晒单显示,有人一次性囤积数百杯奶茶,戏称“年夜饭都点好了”。
商家端压力剧增
订单暴增,运营崩溃:蜜雪冰城、茶百道等品牌单店日订单量突破1000单,取餐号排至3000号以上。某头部茶饮品牌店员透露,因单子过多,其昨晚12点多才下班,店里小伙伴人均工作14个小时。
补贴承担机制:平台方面承担了更大比例的补贴,但部分商家表示实收金额未显著增长,相当于“白干”。某茶饮商家直言:“单量涨了5倍,收入只多30%,赚个吆喝。”
骑手收益激增,但配送压力陡升
部分骑手因订单量激增和平台调高补贴价,三、四个小时收入达300元。某地单王5日一天跑超200单,收入超1700元。但预约单占比过高导致卡单,骑手需反复上报异常,效率受损。
三、行业阵痛:劳动法合规、服务体验与监管压力
店员超负荷工作,劳动法风险凸显
根据《劳动法》,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,平均每周不超过44小时。但此次爆单中,店员连续工作14小时成为普遍现象,部分门店因人手不足被迫关闭外卖通道。律师指出,商家若未支付加班费或违反工时规定,可能面临法律诉讼。
消费者体验折损
订单激增导致配送延迟、退单等问题频发。部分用户晒出“外卖1小时未取餐”“订单被直接取消”的截图,平台服务评分承压。
监管介入,规范竞争
2025年5月,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约谈京东、美团、饿了么,要求停止“二选一”、低价恶性竞争等行为。地方监管部门同步加强商家资质审核,2024年累计检查入网餐饮单位2万余家次,责令改正3504家,立案处罚282起。
四、未来走势:补贴退潮后,如何持续盈利?
平台策略分化
美团:通过“闪购”业务拓展非餐饮品类,利用AI算法优化配送效率,缩短骑手等餐时间43%。
京东:以“品质堂食餐厅”为切入点,主打食品安全与高端定位,全职骑手规模突破12万人。
淘宝闪购:依托阿里生态,将外卖与本地零售深度绑定,非餐饮订单占比持续提升。
技术驱动降本增效
无人配送:美团无人机覆盖15城,单均成本降37%;京东配送机器人降低夜间履约成本52%。
区块链溯源:京东生鲜“一码溯源”技术使投诉率下降62%。
可持续发展成焦点
绿色包装:渗透率从30%提升至65%,环保材料成本降40%。
骑手权益:京东、美团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,饿了么试点职业伤害保险,但社保成本预计每年130亿元,或需由平台、商家、消费者分担。
五、结语:从“烧钱”到“价值”,行业洗牌在即
外卖大战的本质是平台对流量、商家、用户的争夺。当前,补贴已从“撒钱式”转向“精准化”,但行业仍需解决三大核心问题:
商家端:如何平衡补贴力度与商家利润,避免“赔本赚吆喝”;
消费者端:在低价与服务质量间找到平衡点,避免体验崩塌;
平台端: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,减少对补贴的依赖。
高盛研报预测,此轮竞争将持续至2025年9月,随后市场或迎来拐点。当潮水退去,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能通过技术、服务、生态构建持续竞争力的平台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